作者:健康管理师培训 发布时间:2014-08-22 01:55
作为运动科学的研究者,我有些不安地看到,很多人在空余时间随便蹬一双鞋子就投身运动了。我承认,偶尔进行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诸如短距离慢跑,健步之类,有一双普通的综合训练鞋也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有计划长期从事一项特定运动,并想要在这项运动中达到一定水平的话,你就要知道你的双脚需要一双什么样的运动鞋。我准备在以下的文字中对靠谱的“运动鞋”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描述。
一、合脚不合脚
所谓匹配度,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合脚不合脚”。匹配度永远是我们选择鞋子的首要标准。如今运动人群对鞋子的要求日益提高,制鞋工业的技术含量也日新月异,如果您还认为鞋子——尤其是运动鞋——的匹配度就是合适的尺码大小,那你真的是OUT了。鞋子的匹配度通常包含了脚长、脚围、足弓匹配等因素,如果单单按照尺码挑选,并不一定能买到合脚的鞋子。
有些朋友会发现,在运动过程中穿着尺码合适的鞋也总觉得鞋子挤脚,最近甚至把脚趾挤出了水泡。那为什么尺码合适的鞋子还会挤脚呢?因为有的人脚围比较大,通俗说来就是脚掌比较肥,如果恰好选的跑鞋是瘦款,虽然前后方向的尺码正好,但是“横向的尺码”太小,因此挤脚也就不奇怪了。
好消息是,为了解决这种难题,一些运动鞋厂商在产品上会明确标出鞋子的肥瘦,我们可以在某些运动鞋的盒子和鞋舌上看到“D”、“E”“2E”等记号,这是脚围编码,也就是鞋子的肥瘦标记。
但是根据笔者的经验,市场上明确标出脚围的鞋子还是少数,更多的鞋子并没有这种标记,而且,就算有脚围编码,也存在品牌之间的误差,而且,还有一种情况:“脚掌窄但足弓高”和“脚掌宽但足弓低”的人,脚围可能是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概念了。
匹配度还包含了“足弓匹配”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脚弓形状,若是普通穿着也就罢了,但运动鞋通常意味着激烈的身体运动,如果脚弓和鞋子不匹配,长期穿着会影响到脚、膝盖甚至腰部的健康。通常认为,人的脚按照足弓由低到高,可以分成扁平足、标准型、高足弓三种,扁平足要选择“脚心”内侧有凸出支撑的鞋款;高足弓最好要穿有气垫等减震技术的鞋子。当然,这些因素也是无法从“尺码”上解读出来的。因此,除非你对鞋款有足够的了解,否则,买鞋子的时候一定要亲自试穿。嗯,最后这句话很大程度上是说给网购一族听的,尤其是海淘众。
二、舒服不舒服
舒适性很容易理解,就是穿起来舒服不舒服。这首先是以匹配度为基础的,匹配度不佳,舒适性一定不会好;但反过来说,满足了匹配度,就代表这就是一双舒适性好的鞋子么?也不尽然,要做到良好的舒适性,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合理的鞋底设计:对我们的整个脚底而言,足跟负责落地的缓冲,脚前掌则要承担起蹬地的任务,这就意味着鞋底的设计要针对这两个区域给出特别的支撑,而不能对整个脚底面积“一视同仁”。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前几天看到一位在人行道上慢跑的老人家,脚蹬传统的“千层底”布鞋。这种布鞋比较适合老年人和小孩子的日常穿着,因为薄而平的鞋底可以直接地将地面的状况反映到脚底,利于穿着者保持平衡,但是当做运动鞋来穿却是大大地不合适,因为这种鞋底又平又硬,没有针对脚跟和脚前掌做出支撑设计,因此脚跟和脚前掌会很快疲劳。类似的,大部分皮鞋因为同样的原因,无法成为具备舒适性的运动鞋。
而运动鞋的鞋底则是另一个概念。现代运动鞋的鞋底通常分作三层:最贴近脚的一层叫做“内底”,在取出鞋垫后,我们看到的布或纤维织物的表面就是内底,内底一般没有什么讲究;内底下面叫做“中底”,运动鞋的各种逆天技术基本上都在这一层;最下面与地面接触的一层叫做“大底”,通常会用耐磨材料做出各种沟槽,实现耐久性和抓地力。制鞋工程师们通过各种复合结构的鞋底设计,来保证运动鞋同时具备功能性和舒适性。
2恰当的柔软:这里的柔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面料的选择要适当,运动中脚的各个部位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活动要求,因此过硬的面料不适合用在运动鞋上。其次,鞋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应该是可以被轻松弯折60°的,因为我们的脚在这个位置有一个重要的关节:第一跖趾关节,人类想要正常行走,这个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是60°以上,因此,如果鞋子的前三分之一处无法轻松弯折60°,就会影响到穿着者的行动。(世健联健康管理师学员:辛萍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