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社区医疗“健康管理师”角色值得期待

作者:中国健康管理师网    发布时间:2013-07-30 01:45

分享到:


       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就“着力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提出: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孙东东教授说,刘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它不仅仅包括就医治病,也包括了疾病控制和预防、健康教育等内容,发展社区卫生是北京近几年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2007年5月21日《法制晚报》)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吃上了“皇粮”,那么,更应该强调疾病预防。社区医院应该转变普通医院的理念,不仅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强化预防,充当重大传染病的“哨所”作用。从预防疾病到健康教育,再到心理咨询,社区医院的医生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强调社区医院对老百姓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让一名全科医师、一名防保医师、一名护士组成一个团队,划片深入到居民家庭,和家庭成员签协议,成为他们的健康管理师。这应该是社区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把疾病预防作为医疗改革的重点是世界上一些医改成功国家的共识。医疗改革的“英国模式”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的社会医疗原则。英国的社区医生对每户人家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加上由政府组织的各种体检,随时可以把许多疾病消灭于萌芽当中,使真正去大医院看大病的人减少了许多,所以,英国的医疗体制提高了全社会整体医疗的实际效率
  
       医疗改革必须走“预防为主”的路子,给正在徘徊走弯路的医疗改革开了一剂清醒剂。曾几何时,我们过分地强调了“治病救人”的重要性,片面认为多建设医院才是社会医疗福利的保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预防医学忽略了,用全力抢救病入膏肓的病人代替了医疗上的防微杜渐意识,结果是“亡羊”也未“补牢”,得不偿失。大量的医疗资源无端地浪费在救助生命的末端,形成了事实上的伪医疗关怀弊端,岂不知“预防救人”比“治病救人”更具医疗科学内涵,更符合医疗伦理,更符合爱护生命的要义。
  
       “因病致贫,因贫致病”是医疗改革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通俗印证这一现象的说法就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做过什么医疗预防和检查,甚至很少吃药打针,但是一旦吃药打针就已经是重病大病了,甚至一辈子仅仅住了一回医院就再也没有机会住院了,十分惋惜。造成这种遗憾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卫生预防机制,上演了“怕花钱预防看病”到“花大钱治病”的尴尬医疗现状。正如民间所说,“小病不防住,大病防不住”。
  
       作为政府,不但要实现预防医学的宗旨,更应该预防社会不良健康行为的发生。不断熏陶公众的健康行为意识,积极营造公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使公众对体育干预健康的重要性变成骨子里的潜意识和行动。国家还可以考虑征收“不良行为税”,比如“吸烟附加税”、“喝酒附加税”,一方面通过税收改变公众的不良行为,预防疾病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将筹措的资金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医疗改革的最终出路在于“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病救人”,与其把巨额的医疗资金放在重病大病的抢救上甚至临终关怀上,还不如将巨大的医疗资源和自己前移到“预防为主”的科学医疗上,让弱病小病者得到预防医学的提前关爱。因此,发挥社区医院的健康管理师作用大有可为。
  
       预防重于抢救,在我们的医疗改革进入迷途的今天,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感受医疗改革和疾病的双重疼痛,我们应该迫切意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别等到了病入膏肓,我们才想起“预防为主”的好处来。


       [稿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潇湘行]

上一篇:谈谈保险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湖南世健联举办《健康需要管理》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