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康管理师 发布时间:2015-06-10 03:30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卫生统计学方法、实验技术,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因素和机体的心理、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疾病、伤害)影响的规律,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临床医学是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病人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对病人进行各种治疗和处理(包括心理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医学思想,结合病人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考虑疾病的防治措施。而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从疾病防治角度来看,预防医学的实践早于临床。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目标都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医学属于学科范畴,而公共卫生更强调实践。按照Winslow(1920)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使其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环境卫生,传染病控制,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建社会体制,确保人人都享有并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健康地出生、生长、长寿:
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统筹、重在农村。
(一)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关心广大群众的健康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早在1933年毛泽东主席在《长岗乡调查》一文中就指出,“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的号召,在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同年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我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又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构成了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在1996年底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卫生工作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对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卫生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1.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比较落后。只有切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才能使我国卫生状况整体上有一个大的改观。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努力,三级卫生保健网在广大农村有了一定基础,乡村医生队伍已有一定规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农村人口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全国情况来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无根本改变,一部分农民因贫困看不起病,一部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疾病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制约因素。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需要认真对待,给予重视。
做好农村卫生工作、保护和增进农民健康,是各级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卫生工作对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应把扶贫开发和卫生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深得民心,这是长期经验的总结,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农民的愿望。
2.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
预防为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已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消灭天花提前了十几年。20世纪90年代又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由于成功地实施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我国数亿儿童的健康得到不同程度的保障。这些都是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的结果。但是过去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地方病,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甚至蔓延起来,还新出现了一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预防保健费用低、效果好,应坚持把预防保健摆在卫生工作的优先地位,继续加强预防为主的意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保健措施。
3.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
党和政府历来既重视现代医学,又重视我国传统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我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我国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级党和政府应继续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医疗卫生是科技密集型行业。防治疾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都离不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应集中力量在关键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高科技研究方面攻关、力求有所突破。应重视科技成果的普及,尤其在基层和农村推广适宜科技成果,以促进我国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的提高。
要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医学教育,建立、完善培养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机制,建设一支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卫生专业技术队伍。
5.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动员全社会参与。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危害自身健康因素的认识逐步加深,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要在全社会树立“大卫生”的观念,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人民卫生知识和健康水平,继续把“创建卫生城市”、普及“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农村改水、改厕等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在群众中继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健康和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的福利政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二)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已具规模,培养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专家,全国城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网络,使广大群众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经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例如,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20%下降到2004年的15%,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到2001年的50/10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提高到2002年的70岁,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一半以上的县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的低限标准。随着卫生知识普及,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日益提高。全社会对增进人民健康、发展卫生事业逐步取得共识,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
(三)新时期卫生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生命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人类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时代。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发展,卫生工作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增进国民健康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在全国绝大多数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人民群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健康的价值及其意义也越来越被广大群众和全社会所认识,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日益提高。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当一个人享有健康的时候,往往不体会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去,就感到它特别珍贵。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同样如此。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控制、消除疾病及不健康的因素,为全社会提供—个卫生、健康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把卫生发展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加强,为卫生事业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加快,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改变,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疾病相关因素日趋复杂,包括环境、生物因素,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等因素,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出现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以及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成为群众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经受着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防病治病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另外,一些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多年来卫生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仅5%,且其中政府和社会支出部分的比例从1980年的36.2%和42.6%下降到2003年的17.0%和27.2%,而个人支出部分的比例却从1980年的21.2%增加到2003年的55.8%;城市的医疗与预防机构分裂,一、二、三级医院分工不明,在三级医院就诊的人数大大超过二级医院、在二级医院就诊的人数又超过一级医院,大量基层卫生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和极大浪费,而人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却得不到满足。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
健康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目录
第一节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一、疾病——身体系统的失衡
二、衰老与疾病
三、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
四、应激与疾病
第二节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一、我国卫生保健的原则和措施
二、分级预防的概念
三、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第三节 康复医学基础
一、康复医学概述
二、社区康复
三、常见的康复治疗技术
第四节 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
一、流行病学
二、医学统计学基本知识
三、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安全合理用药
一、安全合理的用药原则
二、药物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的药物治疗
第六节 急救与措施
一、常用急救技术
二、常用急救措施与方法
温馨提示
文章摘自,人力资源部指定推荐考试学习资料《健康管理师岗位培训教材》,了解更多知识内容,敬请关注中国健康管理师网(www.jkgls.com.cn)学习提高后续更新,亦可关注微信号:zgyyslm(健康管理师联盟),竭诚为您推送学习考试资料、健康产业动态,欢迎您的关注!